当前位置: 首页 > 档案编研 > 全宗介绍 > 正文
档案编研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档案全宗介绍
日期:2010-10-25   点击量:
一、       中华大学历史沿革

 

公元 1912 年,湖北省黄陂县陈宣恺(陈时的父亲)。陈朴生(陈时的伯父)两位先生,见中华民国刚刚建立,需要大批人才,而当时的公立学校造就的学生难于满足国家的需要,在陈时先生的竭力说服下,先后捐田二百石,白银三千两,官票五千串,家藏书籍三千余部,同时还争得友人的支持和帮助。经过一番筹备,我国第一所私立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于 1912 5 13 日正式诞生了。学校开始名为私立中华学校,分设男女两部。中学部由陈宣恺先生任校长,租校舍于武昌府后街与华林两处。同年八月开始招生,该校男生部开办大学预科。专门部(政治经济、法律两科别及英文专修科);女生部开办师范、职业两专修科,并开办中学部、小学部。由于这所学校办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区,又是全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因此,在全国影响颇大。当时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学生慕名而来,远如吉林、云南、四川等地都有学生来投考,山东、山西、福建、河南各省都督,江西、广东、广西各省教育司,吉林、黑龙江各省提学使及各县知事,函电保送学生来上学。同年十月,湖北都督黎元洪及民政厅命令,拨粮道旧署给中华大学为永久校舍。 1913 4 月,呈请教育部改办大学,并由黎元洪电告国务院,证明办学成绩优良。同时扩大校舍,并将江汉大学、中华法政学校学生,全部转到中华大学。 1914 年,教育部派虞铭新、程良楷二员来校视察,认为中华大学学生程度优良,为湘鄂所仅见,即由教育部备案,并将女子部改为中华女学校,专修科毕业后停办。 1915 3 月,教育部正式认可该校为大学,并以倡办人陈宣恺为学校正式代表人。同年 7 月,法政别科、大学预科第一次次毕业。 9 月,开办文科大学本科、中国哲学门。 1916 年开办法科大学本科、经济学门、经司法部认可。 1917 年,开办商科大学本科、交通学门。 1917 6 月,教育部首次举行留学生考试,中华大学大预一、二班毕业生前往报考,初试合格者十几人,当时全国初试合格者有一百数十名,都在教育部(国会街)大讲厅参加笔试五天,全国统一发榜,共取几十名,中华大学学生占了五名,全国第二名是中华大学预科一班学生夏维海。中华大学这样优异的成绩,被誉为长江各省私立大学之冠。

 

1917 11 月,陈宣恺先生去世,由其子陈时继任中华大学代表人兼校长。陈时继任校长后,为学校制立了“成德、达材、独立、进取”的校训。博采各家之长,广招四方贤士。五四运动前后,中华大学不仅聘请了黄侃、刘博平等著名学者和施洋、恽代英、黄负生等进步教师到校任教,同时还聘请了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杜威、何尔康、泰戈尔等一批中外思想家、学者到校讲学,在武汉兴起了讲学风。在军阀统治、封建思想禁锢的武汉,中华大学因其思想活跃、学术风气自由而吸引不少优秀青年,成为武昌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湖北地区五四运动的最早响应者。

 

1918 5 月,中华大学校友总会成立。 9 月创办《中华周刊》,扩充校图书馆。 10 月开办平民夜校。 1919 4 月,中华大学留日旅京校友分会成立。 1920 2 月中华大学组织校董会, 5 月陈时校长赴南洋群岛考察教育,募集捐款并聘请海外校董。 1921 3 月,中华大学调整学校组织系统,在校长下设立教务总务两处,由林立任教务处长,李式金任总务长, 4 月校董事会正式成立。 1922 3 月中华大学成立童子军, 5 月举行建校十周年纪念大会, 7 月创办暑期学校,聘请海内学者二十余人,听讲者达三千余人, 8 月试行新学制。

 

1923 6 月陈时校长与林立教务长代表中国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世界教育会议,参观了旧金山、纽约、华盛顿、芝加哥等地著名大学。在这次大会上,陈时当选为世界教育会议议员。 8 月大学扩充学系,开办中国文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律学、数理学等系,同时开办高中。

 

1926 9 月,北伐军会师武汉,武汉国民政府改革高等教育,将国立武昌大学、商科大学及省立文科大学、法科大学、医科大学、中华大学大学部及专门部合并改组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7 年冬,中山大学停办。

 

1928 1 月,中华大学武汉校友发起复校运动,呈请湘鄂临时时政务委员会批准, 2 月接收校址, 3 13 开学, 5 月中华大学新校董会成立,正校长为黄建中,副校长为陈时。(黄后任湖北省教育厅长)由陈时代理校长。

 

1938 年日寇猖獗,中华大学奉令疏散,先西迁湖北宜昌小溪塔。武汉沦陷后,又迁重庆市南岸米市街。 1939 年在渝租借基地,筹建临时校舍。抗战期间,陈时校长邀请郭沫若、邹韬奋、邓朴民、杨杰、陶行知、冯玉祥、邵力子、范长江、李公朴等有影响的进步学者、名流到中华大学演讲,使中华大学成为国民党统治中心的“一个民主讲坛”。 1940 年至 1943 年惨淡维持,先后完成临时校舍三部,校务免于中断。 1945 8 月抗战胜利,陈时校长改任常务董事长,王震寰先生继任校长。

 

1946 年春季,全体师生工友由渝复员迁回武昌旧址,仍在原校舍复课。 1949 5 月,武汉解放,学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50 年,中华大学改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文教厅直接领导。 1951 年中华大学分别受湖北省水利局、省人民银行、省人民政府财委会、省交通厅、省工业厅委托代办了水利、银行、会计、土木、化工五个专修科。

 

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合并到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4 年底,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中华大学与中原大学、华中大学等学校成为华中师范学院主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大学档案的来源

 

    我馆现存的中华大学档案材料是中华大学 1913 年至 1952 年期间形成的各类文字、图表、照片等材料。 1952 年中华大学的中文、化学两系划到华中师范学院的前身——华中高等师范学校。这批档案也随着转入。后来校名改为华中师范学院。这批档案材料即成为华师的宝贵材料之一。 1972 年,当时的华中师范学院将该档案全宗移交给湖北省档案馆。随着学校规模的日益扩大,考虑到保持学校工作的延续性。我校于 1985 年底向湖北省人民政府请示,请求将我校移交的中华大学档案全宗收回学校。 1986 年初,省政府同意了我校的请求,由我校综合档案室正式将这批档案收回。处辗转交接及自然因素影响外,绝大部分档案材料保存完好。

 

 

三、中华大学档案全宗基本情况

 

我馆现保存中华大学档案资料约 499 卷,并有一部分图表、照片、报刊等。档案材料产生的最早年代是 1931 年止于 1952 年。档案整理一般按年代——问题组卷。教职工名册、学生毕业证书等则按问题——年代组卷,以便查找利用。

 

中华大学档案材料内容主要包括:

 

1.       上级教育部门与中华大学有关校务、学籍、毕业生管理的来往文件。

 

2.       中华大学教职员履历、名册等。

 

3.       中华大学各类学生情况统计表、名册、成绩册、毕业证书等。

 

4.       有关房地产方面的来往函件、契约、地形图等。

 

5.       有关经费、仪器设备方面的各种册、帐及登记表。

 

6.       各类会议记录。

 

7.       各项规章制度。

 

8.       各种刊物、杂志、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