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圣公会驻鄂湘教区主教韦廉臣(Willams)由牧师颜永京(Yen Yun Kinung)陪同,抵武昌开始华中地区传教。
韦廉臣再抵武昌,创办了一所男子寄宿学校,首次招生仅五名男童,其中三名为正式生。学校以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首任主教文惠廉(Williams Jones Boon)的名字命名“The Boone Memorial School“。
“The Boone Memorial School”取中文名为“文华书院”。
文华书院第一届神学班开课。上海教会选送了四名学生入该班学习。
牧师巴修理(S.C.Partridge)抵武昌,任文华书院校长。
汉口圣保罗大教堂从文华书院神学班挑选了五名学生做神职。
文华书院英语班成立,开始以英文教育为主的文华教育。学生人数迅速增多,一学年由原来的三个学期改为两个学期。
文华校长组织起第一个文华联谊会“圣提摩西联谊会(ST.Timothy Society)。
一年级学生成立“文华英语爱好者协会”,旨在培养学生演讲能力,增加英语实践机会。
巴修理赴日本京都教区任主教,雷德礼(L.B.Ridgely)接替他管理学校。
学校开学,英籍传教士杰克逊(James Jackson)出任文华书院校长。学校举办了武汉市第一次校际运动会。
建立起第一支学生合唱队。组织了一支带有鼓乐队的学生军训队。
1月16日,大学部七名首届大专班学生毕业,由这七名毕业生组成的文华大学校友会宣告成立。
男生宿舍思殷堂落成。几个教会共同努力在文华开办医药专业,因教学语言分歧,不久就停办。
文华学生合唱队在汉口维多利亚大剧院进行专场演出。成立了文华大学管乐队及文华剧团。
首届神学班六名学生毕业。独自重办医药专业。5月18日,书院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正式取得大学资格,校名为“文华大学校”。
由美籍韦棣华女士(Mary Elizabeth Wood)筹资、捐资的近代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落成,并向武汉公众开放。
1月15日首次公开进行毕业班学生学位论文答辩,16日在文华教堂首次举行毕业班布道会,17日首次授予九名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韦卓民为其中之一。
2月25日,文华大学预科学校建立了由六十名年满十六岁学生组成的童子军,教头严家麟。
文华公书林受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委员会的支持,从武汉出发,到全国各地数个大城市巡回演讲,普及中国的图书馆事业。
担任文华校长十五年的杰克逊博士离任赴九江,美籍孟良佐(Alfred A Gilman)博士出任文华大学校长。
北方闹饥荒,文华学生走上街头向行人募捐,并在汉口一家剧院举行赈灾义演。
2月,美国圣公会、美国复初会、美国雅礼协会、英国伦敦会、英国循道会等差会代表应邀到汉口吴德施主教寓所开会,决定在武昌开办一所联合大学。8月,筹建华中大学的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
11月,临时管理委员会决定华中大学先进行三年的试办期。
春,华中大学董事会成立。9月28日,由文华大学、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组成的私立武昌华中大学在原文华大学校址成立,孟良佐博士为代理校长。10月2日举行新大学开学典礼,11月1日正式开学。
学校组织首次学术研讨会,打开了华中大学对外交流的大门,并聘请中外名教授来校任教。
5月,受时局影响学校暂时关闭。随后校长孟良佐给本应于当年6月毕业的学生寄去了毕业文凭,给5月仍坚持在校学习的学生全部给予成绩“D”,并寄给学生本人成绩单副本。
1月,华中大学代理校长孟良佐赴上海出席基督教高等教育委员会会议,力陈保留华中大学的设想和恢复重建的理由,会议同意重办并建议扩大华中大学。
1月,五个教会的代表在武昌开会,达成为重建华中大学做出最大努力的共识。长沙雅礼大学、岳阳湖滨书院大学部正式加入。5月,再次举行会议,选举韦卓民为华中大学校长,在韦卓民从英格兰返回之前,孟良佐继任校长。大会表决通过学校英文名为“Central China College”。各差会就师资、财物等做出承诺。9月,华中大学重新开学。文华图书科以专科学校名义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注册,具备了成为一所独立学校的资格。
秋,有关合作差会通过了《设立者董事会章程》、《设立者董事会与校董事会协议》、《校董事会章程》及《华中大学章程》等四份文件,赞成华中大学尽快申请政府注册。12月1日,文华图专正式启用“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印章,唯课程方面仍与华中大学协作。
10月24日,教育部复函批准华中大学校董事会正式注册,圣诞节前下发了华中大学注册批文,同意具有文学院、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华中大学以“大学”级别注册。韦棣华病逝,文华图专正式脱离华中大学,成为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校董事会开始运作,由二十四人组成,中国人占三分之二,选举颜福庆为董事会主席。
受西方经济萧条的影响,五个合作教会的拨款额削减,办学经费短缺,学校发展受到制约。
校长韦卓民应邀赴美国讲学,校董会任命黄溥为代理校长,并规定:如果校长因病或外出不能履行职责,三个学院院长中资历较深的便自动成为代理校长;如果校长缺席时间超过任职期,则再由校董会或执委会任命代理校长。韦卓民在讲学期间极力游说,争取拨款资助。游说激发了庄斯顿(Johnston Mary E)小姐和其姑妈普罗克特(Willam C.Proctor)夫人对华中大学的兴趣,大力捐助并持续至1950年。
申请得到了四万由美国返回的庚子赔款,并得到校友、政府及中国基金会的拨款,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学校稳步发展,师资队伍加强、校园建设扩展、学生人数增加。
举校西迁。7月10日从武昌启程,船行五天,于15日抵达长沙;22日从长沙乘火车出发,经衡阳、东安、全州,再乘汽车抵达桂林。历时一个月余,历程千余里,9月下旬在桂林开学。日军频繁轰炸,难保师生安全,校临时执委会决定再次迁移。
2月20日,师生乘汽车离开桂林,经良丰、荔浦、柳州、大塘、南宁、出境至安南、东塘、谅山,抵达河内。再踏上滇越公路,于27日下午全体抵达昆明。3月16日,乘车离开昆明转辗喜洲。5月1日,在喜洲这一边陲小镇开始了华中大学新的学期。学校仍设文学院、理学院及教育学院,在此办学近八年之久。
哈佛——燕京学社恢复对华中大学中文系的拨款,文学院师生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理学院及教育学院师生亦为西部开发做出贡献。
韦卓民组建了华中大学规划战后委员会,拟定出“战后华中大学发展计划”,将把华中大学办得与世界优秀学府相比毫不逊色。
春,韦卓民受聘为1945——1946年度首席“世界基督教亨利·W·卢斯访问教授”,临时执委会推举卞彭担任代理校长。8月,抗战胜利结束的消息传至喜洲,临时执委会决定缩短假期,加快教学进度,争取尽早返回武昌,并组建了一个运输委员会,负责制定返回武昌的计划。
4月17日,华中大学第一批师生由骆传芳率领出发,一周后第二批师生由黄溥率领离开喜洲,举校返回武昌。夏,全体师生安置进原华大校园临时住房,并接受政府拨款加快房屋修建。9月,开始了返回武昌后的第一学年。加入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托事部。随后,师资队伍得以充实,图书馆藏增加,办学拨款到位,校园建筑增多,学校发展势头良好。
5月16日武汉解放。11月1日,学校举行建校二十五周年、重建二十周年校庆纪念会。
6月,韦卓民赴北京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高等教育协商会。校董会推举黄溥为副校长。12月底,美国冻结了中国在美的资产。
1月,西方教员陆续回国,最后一名离校的时间为6月7日。7月2日,华中大学向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发函请求改为公立。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韦卓民为改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公立华中大学性质定为师范学院,校名暂仍称华中大学,秋季向社会招收师范生。学校设中国语文、外国语文、历史、政治、教育、物理、化学、历史、政治、教育等专修科。经济学系并入武汉大学。
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中南地区为重点。中央人民政府指令:“撤销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组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校名暂称“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改制中的公立华中大学的教育系、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音乐系、经济系(部分)学生进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0月24日,国家高等教育部、中央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统一规定各高等师范学校校名的通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8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