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不见,庄重的校史馆又被附上了一层薄薄的时间的痕迹,静静地等着我们去拨开灰尘,然后用心去聆听他保存的时间的声音。
我提前赶到校史馆的时候,队员们都已经忙起来了:或是攥着抹布,或是拿着扫把,这里那里、角角落落地清扫着。灯光是暖黄的,打在会议室的白净的墙面上、打在清扫过的光洁的地面上、打在队员们忙忙碌碌的侧脸上,也直直的打进我的心里:这样像家人一样一起为校史馆努力着,真好啊!
见面会最大的惊喜,是2008年首届讲解队成员林昕蕾学姐重回校史馆,与我们坐在一起,讲关于这个共同的家的点滴。从原来昏暗的地下一层到现在光亮的老图书馆二层;从曾经的几个讲解员到如今日益壮大的讲解团队;从之前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到现今国内闻名追求卓越。她在感叹校史馆越来越好,而我们在感叹校史馆曾有如此艰难的成长。这六年中,校史馆大家族担当着华师名片,为外宾及师生倾情服务;经历了馆址迁移,为新家费心费力;战斗在百十年校庆第一线,为母校增光添彩。六年并不长,但是当一代又一代校史馆的队员们用最好的青春年华去填充它,用同样的信念精神去创造它,结果如我们所见:它是闪闪发光的。
从馆长手中接过的聘书上,我的名字被重重地用黑体书写。从这一刻起,校史馆被小心地转交到我们的手上,心头便有一种奇妙的使命感涌了上来。我不禁想到,刚刚的谈话不仅仅是我们与前辈学姐的对话,更是新旧时光的碰撞、信念与精神的传承。小到每一次的值班清扫,大到做一次关乎华师形象的讲解,我所在的这个集体,是这样平凡得伟大着,现在这种平凡的伟大,将由我们来书写了。
目送学姐离开,她一袭黑裙,微笑转身,背影恬静而端庄。三年以后,当我最后一次离开校史馆,会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和姿态呢?
(13级文院中文系李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