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歌是大学文化的一个标志,是对师生进行大学精神熏陶的重要手段。文华大学自创立以及后来发展成华中大学都非常注重校歌的创作及普及,传唱校歌是其师生的“必修课”,逢节假日和学校重要活动,文华、华大校园必然“校歌嘹亮”。
世事变幻甚多,人生聚散难预晓,门墙时时回首,毋忘母校旧恩膏,尽职责,曾在校中殷勤承受训教,矢我忠诚爱我祖国,人类皆我同胞。
人生贵手勤劳,一致努力向目标,真理与正义兮,发挥维护期吾曹,决不避任何牺牲,志愿服务要达到,矢我忠诚爱我祖国,人类皆我同胞。
这里笔者抄录的为中文歌词,原歌为英文中文两种文字,查校史馆资料,目前仅有一张(如图)文华大学校歌照片,因为拍摄照片时,有校旗作映衬,歌词曲谱难以辨认。词曲作者是谁?创作何时?校史资料上均未有记载。直到前不久,笔者在文华中学一本有关校史的书上看到了有抄印的文华大学校歌词曲及作者,才知词作者为J·Jackson,曲作者为R.A.Kemp,即词作者为文华大学首任校长翟雅阁,曲作者为文华大学物理教师、文华大学(中学)管乐队创办人康明德。翟雅各先生1903年就任文华校长,至1917年退休,康明德先生1906年受聘为文华教师,因此此歌创作时间应该在1906年至1917年间,至于中文作词(翻译)者未有介绍,但当年在文华活跃的人中,古文功底深厚又爱好音乐的张纯一、余日章、韦卓民都有可能。
文华校歌虽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积极健康催人奋进。勿忘培育之恩,勇于担当责任,坚持真理正义,忠诚爱国,不怕牺牲是永恒主题。
文华大学校至1924年发展为华中大学,学校发展了,时代变迁了,校歌内容旋律也要与时俱进。华中大学校歌歌词是:
母校华中,鞠育劬劳无穷。世路漫漫,我维校训是从。牺牲服务,报国尽我精忠。表彰博爱,促进世界大同。
同学兴起,立德立言立功。当仁不让,发奋天下为雄。锄强除暴,再见祖国兴隆。扶倾济弱,促进世界大同。
与华大前身文华大学一样,校歌词曲作者及创作时间不详,但从文华华大一贯重视校园文化,注重艺术灌溉的传统看,应该在1924年华大诞生不久校歌便产生了。歌词的上阙主要针对教师,下阙主要针对学生,两段合起来对师生的奋斗目标提出了非常明晰的要求,歌词朗朗上口,引经据典,意境深遂,国学造诣极深,颇有大家之气。关于华大校歌歌词的赏析,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玉德先生2003年9月学校百年校庆前夕,他为校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赏析。在此,笔者掠人之美将其照搬如下:
鞠育劬劳。这句话讲的是教师要有鞠躬尽瘁的牺牲精神,要不辞辛劳地忘我工作。典故出自《诗经·小雅·蓼莪》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又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鸿雁》云:“子之于征,劬劳于野。”鞠育,抚育。劬(qu),劳苦。世路漫漫。典出《楚辞》,屈原叹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师生们在奋进的过程中,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和恒心。华中是楚地,应当发扬屈原的求索精神。
立德立言立功。这是古代的名言,简称人生“三不朽”,是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文:“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当仁不让。“仁”是传统伦理的核心,意为人人相亲相爱。修身要以仁为本,从我做起,自己要起表率。仁者无敌。报国尽我精忠。人生的奋斗就是报国,报国就是尽忠。君子不是一般的尽忠,而是尽精忠。儒家提倡“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岳飞就是楷模,他曾在武昌驻扎,校歌引用“精忠报国”的思想是很有意义的。博爱。从孔子到孙中山都提倡博爱。只有人人爱人,人人有爱心,这个世界才能变得美好。所谓“爱在华师”,校歌已经体现出来了。
校歌提出的人生奋进目标是祖国兴隆,世界大同。天下为雄。这是古代“自强不息”思想的发挥,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事业,要做就做得最好,争当第一。锄强除暴。这是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具体体现,要师生以天下为己任,爱憎分明,爱国爱民族。扶倾济弱。这是社会上最需要的仗义持侠的思想,《周易·说卦》云:“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师生们应当讲正义,讲正气,做善事,做好事,团结互助,帮助弱小。世界大同。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奋斗的理想,从《礼记》到《大同书》,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有这个理想。费孝通提出的美美四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包括了大同,得到许多学者的响应。 (作者: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