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谢世的消息,将人们带进了不尽的哀忍之中。他生前十分重视和关心我国的教育享业,曾亲自参与创办了新型的“抗大”式的革命大学——中原大学。作为后继者之一的华中师范大学,邓小平同志也曾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厚爱。在举国同悲的日子里,我们满怀深情沿着华中师范大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追寻邓小平同志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所
作出的杰出贡献,以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历史上,曾有一个中原大学。它诞生于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开始是一个“抗大”式的短期训练学校,后来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正规大学。虽然只有5年历史,却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那是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争反攻的第二年,又是开始战略决战的第一年。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刘邓大军解放了稼东南、部东、皖西的广大地区,陈谢大军解放了整个像西和陕豫边境,陈梁大军解放了陇海路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三支大军会师于中原地区,把郑豫皖、稼西和豫皖苏三个解放区连成一片。1948年5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及中央军委确定加强1947年5月成立的中原局。邓小平任第一书记,并决定成立中原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这时,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司令部驻在豫西的鲁山和宝丰一带的乡村。
1948年6月21日开封第一次解放后,大批青年学生和大、中专学校的教师投奔解放区。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为了把这批青年知识分子教育改造成为革命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革命战士,为前方输送急需的干部,为后方输送管理建设人才,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决定创办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学,定名为“中原大学”。7月30日《像西日报》发布了这一重大决定。8月2日,在中原军区召开的“八一”纪念大会上,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庄严宣告中原大学正式成立。校址设在像西的宝丰县大白庄村。当时,陈毅副司令员兼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事实上的中原大学第一任校长。
中原大学创办初期,教员和懂教育的干部奇缺。为了加强领导,扩充师资力量,1948年9月,邓小平同志赴平山西粕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期间,专门找当时任中宣部长的陆定一同志商童,希望中央能从华北大学抽调一些干部支援中原大学。会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和要求,中央决定从华北大学选派孟夫唐、刘介愚、梁维直、李光灿、林山、俞林、方衡等14名同志随同潘梓年南下到中原大学工作。与此同时,中央还任命范文澜为中原大学校长,潘梓年为副校长。范文润当时是北方大学校长,担任中原大学校长带有名誉性质。不仅因为他始终没有到职,主要因为他原来是河南大学的著名教授,当时又担任北方大学校长,在中原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中又享有很高的威望。提名范文澜担任中原大学校长,既可以争取和说服开封师生留在中原解放区,还可以争取和吸引国统区更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到中原解放区来。
应该说,中原大学是在担任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的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成立起来的,邓小平是中原大学成立的主要决策者和创始人之一。中原大学诞生于解放战争决战前夕,发展于解放战争胜利之中。她创建于豫西宝丰县,初具规模于开封,蓬勃发展于式昌。1953年春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撤销了中原大学。在不足5年的时间里,中原大学为国家培养了1400。余名干部,不仅补充了战争时期前方的干部不足,又为中南5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急需的建设人才。中原大学的历史功绩是永存的,邓小平的名字与中原大学紧紧地连在一起,载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史册。
解放初期,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即将到来,教育事业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任务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从1950年底至1951年初,全国各地开始了接收、改造各级各类旧学校和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教育主权的教育改造工作。基于这种客观形势的要求和改造旧教育的需要,中南军政委员会开始酝酸以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为券本力童,在改造旧大学的基拙上,建立一所规模较大、学科齐全的综合性高子师范大学。经过协商和筹备,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任命中南军政姿员会教育部长、中原大学校长潘梓年为主任委员,私立华中大学校长韦率民和中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自中为副主任委员。学校性质定为高等师范教育,校址设在武昌昙华林。
1952年秋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0月关于“撤梢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组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校名哲称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的指令精神,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在(1952)教办字第3548号令中指定:潘梓年为主任委员,徐悉庸、王自申为副主任委员,领导建校各项筹备工作。1953年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经过院系调整,规模不断扩大,系科逐步齐全,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呈报中央高教部,拟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定性为师范学院。同年10月24日,中央高教部批准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华中师范学院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自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成立公立华中大学以来,华中师范学院一直保持着中原大学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中原大学的革命学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特别是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贯彻和执行,使全国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这就为华中师范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1985年8月5日,华中师范学院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
由于中原大学在我国教育史乃至中国革命史土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原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的血脉关来。1984年3月26日,教育部根据中宣部的指示,发出了《关于编写<中原大学校史)的通知》。《通知》明确规泉由“中原大学的后继者”之一华中师范大学承
担主编单位,由华中师范大学顾问陶军任主编。1984年7月,当《中原大学校史》编写组进京搜集校史资杆和采访期问,中央办公厅胡乔木办公室负责同志,中纪委顾问、前中纪委党组书记赵毅敏同志,《红旗》杂志总编辑熊复同志等亲切接见了校史编写组成员。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军率博物馆等党和政府部门,对华中师范大学编写《中原大学校史》从资料上给予了大力支持,1985年6月《中原大学校史》定稿本送达中央后,邓小平同志就选用照片问题发表了意见,建议选用1984年长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中的照片。赵毅敏同志看了书稿后说:“这部校史很珍贵,它是我们党和军队在解放前夕和建国初期的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反映”。并欣然为《中原大学校史》题写了书名。《红旗》杂志总编熊复同志为该书撰写了序言。1985年8月15日,校长章开沅提议“应该派人到北京去,争取小平同志为我校题写校名。”章校长的提议得到校领导们的一致赞同,因为这个提议反映了华中师范大学师生们的共同心愿。这不仅因为邓小平同志是我校前身之一中原大学的创办者,更主要是因为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并与教育界有着深厚的感情。1985年8月25日,《中原大学校史》编写组的同志带着校党委给邓小平同志的信以及近万名师生员工的嘱托赴北京,中央办公厅、中央顾问委员会对此事极为关注,中央秘书局中央顾问委员会有关人员接见了赴京的同志。邓小平同志的秘书还专门在电话中透露,小平同志这几天一直很忙,放到他办公桌上的东西都没有翻动过。中央对小平、陈云、耀邦同志的题词、题鉴限制较紧。小平同志直到现在还没有为一所师范大学题过校名。然而,当全国党代会和繁忙的外事接见过后,邓小平同志再次翻阅了《中原大学校史》书稿,于1985年11月20日欣然挥笔写下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竖式题名。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于11月21日就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发文,23日送达湖北省委办公厅并转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 (本文作者:张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