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遗憾,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在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但它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里程碑的意义和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上闪光的文化记忆不会因为愚昧拆除而消逝。
1899年11月,这是武汉的初秋时节,韦棣华从纽约来到了武昌,是年,韦女士39岁,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看望她在文华书院任教的弟弟韦德生(RobertE·Wood),并帮他看管房子。
(上图为:韦棣华女士)
韦棣华到武昌不久,就被该校聘为英文教员,有过图书馆工作经历的她很快发现文华校园内图书资料贫乏,教师学生无教学参考书籍,甚至在整个武汉还没有一座可供大众阅读的图书馆。于是她动员教员捐献图书,自己到处搜集并自掏腰包购书刊,在学校设立了一个小型的图书阅览室,这个小阅览室大受师生欢迎。这个事件,使韦棣华深刻地认识到,把西方新式的公共图书馆理念引进中国,并建立一座大型的新式公共图书馆已非常必要,并下定了决心。为了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和筹措资金,她又专程返回美国就读于纽约普莱特学院(prattInstitute)、波士顿西蒙斯学院(SimmonCollege),学习图书馆学。学习之余,她奔走各大学游说,并得到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及教会相关人士的大力赞助,得到一笔可以兴建一座图书馆的资金。1903年,带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建设款项,韦棣华回到武昌文华书院,这一年文华书院大学部成立,文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文华不久,她买下文华附近的一个叫龚家花园的地皮,并作好了前期建设的准备工作。1905年,文华书院为新的图书馆举行了盛大的奠基开工典礼。1909年5月在文华书院正式更名为“文华大学”的喜庆日子里,图书馆主体建筑完工,新的图书馆被命名为“文华公书林”,即为民众化之公开图书馆,这个文雅诗意的名字,突出了“公”字,强调“公共、开放、公享”的意义。1910年5月16日,文华公书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开放典礼。“文华公书林”的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诞生。图书馆公开开放后,公书林经常举办演讲会、读书会、故事会、音乐会等以吸引读者上门读书。1914年还成立了一个流动图书馆,即选择一些书籍设点存放于各处学校及单位,方便读者就近阅读,并且隔几周更换一次。还设分馆三处,广泛服务武汉市大中学及广大市民,并向市民阐述和宣传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和意义。1914年至1916年,文华公书林还在上海、南京、杭州、开封、太原等城市进行巡回演讲,向全国普及图书馆知识。此举引起了文化界特别是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 蔡元培先生因此称文华公书林“弥孚众望”。1921年,由于读者需要和藏书的不断增多,韦棣华又派得意门生沈祖荣等到北京、天津等地募捐,又派出文华的学生赴美演剧筹款,韦棣华又独自捐款,使文华公书林得以扩建,主楼由原来的两层扩建为三层,并建大型的阅览室和会议室,会议室可以容纳一千多人听报告。当时馆藏中文书籍两万多册,外文书籍三万多册,中英文杂志一百多种,另有古矿物古生物标本等一千多件。
(上图为:文华公书林)
1920年3月文华大学成立图书科,它是中国第一个图书馆教育机构,也是当时文华的强势和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
韦棣华与文华图书馆同呼吸共命运,终生未嫁。她一心只为自己理想和中国图书馆教育之事业,至1930年,文华大学开办图书科10周年,共培训和培养了60名毕业生,其中33人在国内图书馆任职,29人任馆长,他们分布在中国10余省份。美国各大学的东亚图书馆也多由文华图书科出国留学生创办。 1931 年 5 月 1 日 ,韦棣华病逝于武昌,享年69岁。新中国成立后,文华公书林后经华中大学并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现在,细心的读者在学校图书馆还能读到盖有文华公书林蓝色印戳的图书。(作者:沧海一粟)